前期文革画的集大成:《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严善錞、王明贤   唐小禾在1971年创作的油画《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在文革中广为流传,它的发行 量可能仅次于《毛主席去安源》,《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半版的篇幅(《解放 军报》甚至破例套色)给予刊登,《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则以中心画页登载, 独幅画和其他形式的发表则不计其数。除了这幅作品在风格样式上颇受官方和大众们的 青睐外,其主题的重大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的高龄在武汉再次畅游长江,历时一小时零五分钟, 游程近30华里,当时的传媒对此作了大量的报道。如果说,《毛主席去安源》是对历史 问题的一种“澄清”的话,那么,《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则是拉开了文革的序幕。它 一方面显示了他老人家当时的身体还十分健康,有足够的能力来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大风大浪”一词,在革命的词典里,喻意双关,它常常被 引申为阶级斗争的风浪。为了纪念毛泽东的这一壮举,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每年的 7月16日,武汉都要举行数万人的“横渡长江”活动,并且,每次总有一些人沉溺于江底 ,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   唐小禾的《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按他自己的说法,基本属于一幅“急就章”,素 描稿画了两天,画布上也只画了9天,人物的造型完全出自画家自己的想象,没有参照模 特儿,从这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画家扎实的造型功底。这件作品的创作缘起,也是为 了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的全国美展。这一主题不是上级 指定的,唐小禾自己觉得确实有一种不可压抑的“革命的激情”想画这一题材。唐小禾 是湖北(图片说明:《在大风大浪中成长》唐小禾程犁)艺术学院1965年的油画毕业生 ,他品学兼优,在校期间一直受到党组织的关心。他的父亲唐一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 油画家,素描尤精到,一派纯正的法国古典趣味,其功力、格调均不在名声远播的徐悲 鸿之下。文革伊始,唐小禾便成了资阶级“染缸”里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接班人、黑帮 子女、他自己也为这痛苦不已。在各种舆论的渲染下,唐小禾和当时年青人一样,从内 心里激发起了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敬之情。   唐小禾是用“纪念碑”的形式来处理这一画面的,这与他当时对这一题材的历史意 义的理解不无关系。画面横向展开,视线压得很低,景物成仰望状,船台如同纪念碑的 基座。人物的组合不在于那种生活化的情节安排,而是强化他们之间雕塑般的造型关系 ,长江大桥和游泳的人群,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性的背景。毛主席的形象直接采用了那幅 广为流传的照片。这幅画在湖北省选送北京时,有过几番争议。一些人认为,人们虽然 可以从摄影的方式来接受毛主席的这一形象,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毛主席游泳,似乎 有损于他老人家的神圣感。确实,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能想象这位伟人 的私生活的,也不可能接受一个穿着游泳裤的毛泽东的形象。当这幅画被送到北京后, 作为当时美术界的最高行政领导的王曼恬看了以后,也觉得将毛主席的脚赤裸地画出来 ,似乎有损于伟大领袖的崇高感,希望画家能解决这一问题。唐小禾从一则关于画家“ 智慧”的历史故事那里得到了启发。据说古代的一个画家应召为一位左眼患疾的皇帝画 像,他便将这位皇帝画成正闭着左眼持弓狩猎的样子,皇帝看后、龙颜大悦,群臣见此 ,也无不叹服。唐小禾在北京改画时,决定在毛主席前面加一个拿救生圈的红小兵,便 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找了一个小孩稍作写生后,匆忙将其移到毛主席前面, 巧妙地维护了伟大领袖的神圣感和庄严感,同时,也使画面的人物安排更富有节奏。画 家的这一“智慧”得到了领导的欣赏。这幅画在展出时,被放在中央展厅(圆厅)的右 侧第一幅,相邻的便是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当这幅作品展出时,“红光亮”这一美学概念已经出现,一些专业观众便认为这幅 画就是“红光亮”的典范。确实,这幅画用色的纯度很高,一方面是出于画面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他对油画材料性能的理解。画面上的每一块色彩几乎都控制在四种以 下颜料的调合,与同时期保存下来的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唐小禾的这幅画的色泽是相 当鲜艳。人物的脸、手、脚的亮部大都用的朱红、土红、土黄和赭石,暗部则稍加群青 。服装和(图片说明:《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唐小禾)环境的色彩也用非常响亮,几乎 找不出一块“灰”色。整个面画十分明快,几乎给人以“刺眼”的感觉。用画家自己的 话说,他是试图从“高调”中取得统一。虽然这种作风在他的学习期间没有采用过,但 他觉得在自己熟悉的苏联画家中也似有先例,如捷连卡。并且,画家也认为这与武汉盛 夏烈日炎炎的户外感觉十分接近。应当说,这种色彩在当时那些被“红海洋”长期浸泡 了的观众们的眼睛里,也并不显得有什么不妥,而那简洁、明快的人物动态,也非常合 乎观众对舞台造型的欣赏习惯。如果说,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是文革后期 美术的一种风格(尤其是造型方面)样板的话,那么,唐小禾的《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便可以说是对文革前期美术样式的一种学术性的集大成。   一年后,唐小禾与其妻子程犁以几乎同样大小的篇幅重画了这一主题。为了避免前 幅的那种宣传画式的直率效果,他们采用了一种更生活化的构图,将毛泽东改画成坐着 的姿势,周围的群众以各种不同的戏剧性动作聆听着这位革命导师的亲切教诲。这幅画 题为《在大风大浪中成长》,与前幅相比,它的色彩不那么“大红大绿”,在造型上也 显得更加深入,富有更多经得起推敲的细节。虽然,《大风大浪中成长》也在当时的报 刊上广为发表,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的“时代感”却似乎要逊色于《在大风大浪中 前进》。 (原载"世艺网":CL2000.com)